Past | 展覽回顧
 
Lu I-Jung Solo Exhibition

華夏悲憫--盧怡仲個展

Date | 展期 2007. 10 . 20 - 11. 18

 

  盧怡仲(原名盧天炎)1949年出生於台北。十八歲時立志成為藝術家,於1982年開始發表現代藝術的創作。在面對每一創作階段四方投射而來質疑多於讚賞的聲浪中,確切掌握潮流與志同道合之友先後創建組織了「101現代藝術群」,拓展發揚「台北畫派」,持續推動「悍圖社」。他文筆雄健,辯才無礙,思路清晰,能洞察台灣與國際局勢,具備運籌帷幄的統合能力,更不斷鞭策自我學習新知,再提昇淬煉出藝術創作的元素。在2005年取得北藝大美術創作碩士學位。方帽子對耳順之年的人應不具任何實質利益,卻能使盧的藝術創作再次超越以往的瓶頸或藩籬,更加理智清明。

  盧怡仲的創作經歷「台灣新繪畫」(1982-5)、「隱喻」(1986-92)、「諷喻」(1993-8)、「悲憫」(1998-)、「浪漫」(2005-)等五個階段。創作題材風格不斷推演變化,落實生活經驗、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鄉土風情、社會意識、政治生態等各層面,由於節奏快速、變化繁複曾被不諳其畫者評為「缺乏可辨識的一致性風格」(李維青,藝術家,322期,326頁),但在詳細研究各期風格之後,其實銜接盧怡仲各階段的核心精神來自他創作時一以貫之的藝術特質,處理手法規避開宗明義式的宣判,採用迂迴轉進、撲朔迷離、神祕曖昧、幽暗抑制、混沌猶疑、暗喻弔詭、戲謔嘲諷的綜合方式,進而彰顯其初帶苦澀後勁回甘的深層意境。即使在「悲憫」時期,處理社會政治議題,仍以慣有的幽默反諷手法,隱藏觀念符號於作品幽暗誨澀處,轉化赤裸裸的非友即敵政治二分法,藉著平面創作、裝置、行動、數位等藝術的呈現,鋪陳出個人悲憫藝術概念,持續達成主題的深度意識。近期的藝術境界是沉澱、反芻後圓融深沉地投射於創作之中,華夏悲憫展覽是縱覽各階段藝術的廣闊呈現,深邃而樸實的藝術實踐。

驚蟄狂飆:「台灣新繪畫」階段

  這個時期正是台灣社會解嚴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蟄伏騷動階段,對應外界的撲朔迷離,1982年正是盧怡仲驚蟄狂飆關鍵性的一年,蟄伏已久的藝術因子悠然萌芽茁壯。盧受後現代及新表現主義的啟發,摒棄台灣慣有的抄襲惡風,與同儕致力於揭櫫新人文精神,期與國際藝術潮流接軌,發展出台灣特有的新表現藝術風格。個人作品的風格語彙則呈現概念化的結構、樣貌、空間、色彩與幾何造形,並巧妙挪用民間宗教人物圖象,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反諷台灣的社會現象,此時期的作品展現新表現藝術風格並投射出時代的激情與鄉土印記,目前已廣為公私立美術館收藏。

雄渾質樸:「隱諭」階殷

  這個階段處於社會政經澎湃脈動的潮流趨勢中,藝術界呈現多元化與區域化的趨向。盧怡仲持續「101現代藝術群」的工作與戰友發起成立「台北畫派」,1980年代末期致力提倡批判政治社會現況的藝術創作體系,引領台灣地區的新具象繪畫風潮。盧研究西方新具象的風格,與社會政經脈動一同咀嚼消化後,試圖闡揚台灣區域性觀點,以沉鬱手法來彰顯台灣人文精神的圖象符號。「隱諭」階段代表作品有「符號」、「工具」、「石器」、「圖誌」等系列,以精簡結構造形,具象實體與抽象觀點互為指涉游移,石器與工具的威權象徵意涵儼然昭顯。

  此時期盧怡仲的創作能量來源是亙古的華夏追溯,運用史前岩畫原生造形符號、新石器時代的工具與石器、舊石器時代的石器系列、古典軸畫再現的多媒材圖誌譜出新時代人文價值觀的變奏曲。新媒材如增厚劑的研發試煉使基底厚實,色澤穩固,不但氣度恢弘、沉鬱雄厚。飄浮式的具象主體無邊無際、幽冥迷離,同時也將縈繞於其心的社會氛圍與人文精神滲入斑駁沉鬱的肌理,雖漂浮懸空、結構簡潔,卻如史詩般粗獷沉重,如暮鼓、如晨鐘般令人震聾發聵。此時期作品也為鳳甲美術館與北、中、南三大美術館收藏。

戲謔弔詭:「諷諭」階段

  1990年代初期經濟與政治繼續秉持開放政策,兩岸交流熱絡異常,社會價值與政治立場急遽變動,政治人物叱吒風雲,而1995年中國的飛彈試射與頻繁演習似乎使國內文化認同問題更形複雜與分歧,不少民眾轉向民間信仰、超能力、靈異等求取安定的力量,社會上光怪陸離的現象也層出不窮。

  盧怡仲有鑑社會上漂浮著惶惶不可終日的不安定感,彌漫著崇拜特異功能的歪風,因應此種怪象創作有「對語」系列、「廣告」系列、「文物」系列、「符號」系列等,分別在1993年與1997年發表「台灣精品」與「問」兩次階段性完整系列個展。「對話」系列中作如「對語」呈現時代價值的經緯與闡釋普世中對立元素。「文物」系列作品均是選擇民間宗教信仰神明圖象、神器、符號為素材,精神直逼美國當代普普藝術家們展現接近生活的大眾文化與量產商品,但盧的普普精神保留民間信仰「求」與「應」的非必然關連性與空間深度,反諷區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淪喪與衰退,彈劾超能力者本尊與分身的謬誤。廣告系列則在裝飾性、廣告性的簡潔明快中宣示嚴肅題旨。「符號」系列代表作《符號1997》對政經變貌、靈異怪象與社會聳動新聞所塑造的1990年代提出疑問,試圖以簡化的符碼藝術突破衝突、疑慮、徬徨、偏執的羈絆,以達到思想境界的自由流通與皎潔清明,讓觀看者對界線模糊的科學、宗教與迷信有自發性省視。

寧死不屈:「悲憫」階段

  盧怡仲於千禧年進入創作重要的歷程,他心中牽掛著兩岸炎黃子孫的對弈演繹與意識型態,錯縱複雜隨時能產生瞬間變化,衝突與蛻變一觸即發。縈繞於其心的是台灣背負著存在的矛盾與失落危機,以及日趨邊緣化後,人文精神逐漸?渺虛無,幾乎蕩然無存,他身為一位藝術家如何將滿腔悲憫化為針砭。其實面對兩岸政治課題,不管高風亮節之士抑或升斗小民大多漠然以對,盧怡仲反其道而行醞釀著將悲憤融人藝術本質之中。他選擇透過已經淡化式微的中華民國國體象徵及影像來激發民眾埋藏於深處的民族記憶,代表作品系列有「匾額」系列、「血書」系列、「失焦」系列、「記憶」系列、「出賣中華民國」系列、「總是都一樣」系列等。分別在1998年與2004年發表「搶救最後的記憶」與「出賣中華民國」,以及2005年北藝大南北藝廊展出的「悲憫」個展。創作方式多元化有裝置藝術、荒誕行動劇、實物翻製、鮮血書寫、數位輸出,平面繪畫等。

  「匾額」系列以色彩、形態、複製等技法極盡戲謔嘲諷。「血書」系列則是抽取自身鮮血,儲存於冰箱以供隨時的書寫需要,舉凡與「中華民國」有關的國歌、國旗歌、國父遺囑、愛國精神標語均是書寫的內容,字跡刻意模糊不清,棉、麻材質則突顯孤臣孽子的矛盾與宿命,書寫的過程則類似像「文物」系列的「咒語」永無止境地誦念經書文字,身體、國體與書寫循此推向歷史的縱深。「出買中華民國」則是起而行以身相諫的黑色幽默行動劇,透過自我嘲諷、自我戲謔、自我出賣藉以嘲弄、褻瀆記憶裡「中華民國」的永恆千秋大業。「失焦」系列中「血書紅毛城」、「失焦」、「國魂」是悲憫情境的深沉註解,國父頭像輪廓、圖象記號、居中的牌位文字仍深刻地挑起過往的如影隨形的統治意識,獨特地闡釋出邊緣深層苦澀的人文特質。「總是都一樣」是2006年選定兩岸一樣主題如釋迦牟尼、日出、聖母寶印在不同地點的數位輸出作品,多重時空座標的交錯匯融,給觀者豁達的頓悟。是個人明朗境界的超越。

  2007年「心血」則帶有紀實意涵,將友人的實物做進一步影像意念化的展現,重新的排列組合賦予新的時代詮釋,也是陳年實物的新時代契機。此時期盧怡仲完成碩士學位 (2003-05),亦是拓展另一創作階段的蟄伏期。盧怡仲滿腔屈原式憂國憂民寧死不屈的情懷,豈能因時人的誤解就完全捨棄「悲憫」反映時代思辨性、批判性、觀念意識性的創作,檢視其目前的成果而言。仍於近幾年持續「悲憫」階段創作,方向則更為寬闊無邊,今年有「心血」的婉轉呈現。因此可推斷出「浪漫」、「悲憫」兩階段是同峙並進,互不干擾,甚至有相得益彰的成效。

深邃樸實:「浪漫」階毀

  「 浪漫」創作階段是盧怡仲暫且撇開 「 隱喻」、 「諷喻」、「悲憫」階段的多方觀照、思辨與批 判,於2005年思索許久發展出的清新方向。取名為浪漫是釋放積壓許久的歷史宿命與悲情,讓經年累月蘊藏深處曖昧糾結的精神底蘊紓解開來,讓無從割捨的過去持續發酵,苦澀基底轉化成甘美的風韻。「痕蘊」是首要系列,儘管回首創作數階段中曾歷經時間流轉空間位移,仍回歸華夏文明的探索,放縱的浪漫思縮昇華為磅礡作品《希望之耳》、《綠耳》、《紅鈕》、《紅璽》、《紅耳》、《天勝》、《古跡》等,結構簡明內涵厚實,隱約能辨識出華夏器物中的簡約造形耳、鈕、璽,漢字造形與古蹟的創舉更是反璞歸真,由極簡造形回歸亙古文明所遺留的浪漫載體,具象與抽象拿捏合宜的視覺作品讓民眾透過藝術鑑賞的形態、色彩、筆觸、肌理、美感、風格等原則,便能輕易掌握「痕蘊」的內涵寓意,卻又能欲罷不能地馳騁思想、邀遊千里。此時期增厚劑的使用已臻至嫻熟的境界,由於劑量調適得宜,才能使基底厚實卻不輕易崩塌脆裂,更要把握上色時機,才能充分展露出盧怡仲筆下溫婉清新的《希望之耳》與《綠耳》;暗藏宇宙玄機曠世神遊的《紅紐》;厚實沉穩充塞四方的《紅璽》;色感氛圍洗鍊率真的《紅耳》;《天勝》不再如《諸袖的零件》般拆文解字,和盤托出漢字的渾然天成;《古跡》意象得自於大陸神州中的古門,殘垣斷壁凝聚亙占的空寂,若隱若現占樸粗獷, 濃稠的色調斑駁影綽,馮虛御風遺世獨立,蔚 為壯觀。簡言之盧怡仲塑造創作的價值體系,自「台灣新繪畫」階段走來,已歷經五個重要歷程是深邃而樸實的藝術實踐。

  此次台中地區的展出分劃成兩個展場進行。

  國美館展區高敞的 D1 、 D2 、 D3 展覽室,將呈現氣勢豪邁如「古跡」隱喻式的浪漫作品、氛圍弔詭如「出賣中華民國」直諫式的悲憫作品,以及調性嘲弄如「金版」遊戲式的裝置作品等。盧怡仲集結自 1986 至 2007 間代表性的大型作品,提出其創作碩士論文「虛無嘲弄的內在悲憫–圖像記號的人道情操」中心思維「悲憫」的論述圖證。

  現代畫廊展場凝聚了主持人施力仁與藝術家盧怡仲相交濃郁廿多年的情誼。盧怡仲感念施先生多年前的知遇,在畫廊推出創作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小型作品,溫馨地共同回憶彼此在不同藝術工作崗位上的努力。

  盧怡仲在「華夏悲憫」個展中擴大了原有關注的視野, 追索著古老文物痕跡的底蘊;這是回到文明母體承載的深層浪漫, 「浪漫」對盧怡仲而言將不僅是面對時代宿命過往中情懷的紓解,也是遙指內在烏托邦的意念與張力。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