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與威尼斯的三個世紀情緣  | 施怡君


抵達威尼斯後,陸續發現了歐陸文化與犀牛之間的交集。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杜勒犀牛版畫創作,隨後是18世紀的雌犀牛克拉拉小姐。而在21世紀的今天,台灣藝術家施力仁也以其犀牛雕塑試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掀起另一波當代犀牛旋風!

回溯至西元16世紀,犀牛這個存在於亞洲與非洲大陸的物種,總是能給歐洲帶來驚喜。當時,一頭被葡萄牙國王視為珍寶送給教宗的犀牛,遠渡重洋,但不幸遇到海上風浪,未能上岸就已離世。然而,這場船難事件加深了歐洲大陸對犀牛的好奇,使其更具神秘色彩。這外來生物引起了歐洲各界的討論,不論是在科學還是藝術上。例如,德國藝術家杜勒就創作了著名的犀牛木刻版畫。杜勒描繪了一頭巨型的野獸,儘管這個從想像中產生的作品並非完整記錄了犀牛的面貌,但卻因其犀牛版畫(Rhinocervs)風靡整個歐洲,成為了犀牛的典範,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被大量複製。直到18世紀末期,母獨角犀克拉拉的出現,歐洲人才真正目睹到了犀牛的真面目!

從1741年到1758年,克拉拉犀牛所到之處都吸引了歐洲人的蜂擁。克拉拉的到來掀起了皇宮貴族的討論,紛紛邀請她前往以便目睹她的真面目!克拉拉犀牛的生平在歐洲被完整地紀錄下來。她於1738年生於印度,母親在她未滿周月時被獵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長收養了她,從小就與他一同四海闖蕩。在船上長大的克拉拉深受人們的寵愛,與人類一同吃飯、出遊。她的名聲從英國遠播至波蘭。直到1749年,克拉拉抵達凡爾賽,掀起了一波不小的犀牛旋風,引領了當時的時尚。貴族們紛紛將假髮設計成犀牛造型款式,為犀牛寫詩作曲。法國海軍甚至為一艘新的快速艦起名為「犀牛號」。當時的啟蒙思潮正興盛,科學家們爭相為克拉拉犀牛做體檢,為她畫素像、做全身測量紀錄並收錄至百科全書中。在藝術界,以犀牛為主題的繪畫也造就了一番新的創作思潮。

從愛爾蘭作家葛萊尼斯瑞得利的「克拉拉的壯遊:隨一頭犀牛漫遊十八世紀的歐洲」一書中記載,天性溫順的克拉拉於海上與水手們相處融洽,甚至喜歡啤酒和菸!她相信人類是善良的。在亞洲,犀牛角被視為稀世藥材,然而在歐洲旅行的克拉拉卻沒能逃脫犀牛角被奪的命運。某天清晨,船長發現克拉拉的樣子變了,她無力地躺在那裡,像她的母親一樣,犀牛角被奪,受了嚴重的傷。克拉拉被搶救了回來,但隨之消失的是她的犀牛角。從隆吉的油畫〈克拉拉犀牛〉中,可以看到她的犀角已不復存在。隨著1758年克拉拉在倫敦離世,雖然風潮減弱,但透過當時留下的紀念幣、海報、畫作、文獻等,這段風靡歐洲的犀牛軼事被永久地紀錄了下來。

21世紀的今天,台灣藝術家施力仁再次將犀牛帶回了威尼斯雙年展。施力仁的〈金鋼犀牛〉系列作品不僅僅是犀牛形體的紀錄或寫實面貌的呈現,還融入了藝術家對人類文化進程的思考以及亞洲華夏文化的底蘊。透過昂首的犀牛形象,他傳達了創作理念,同時呼籲人類保護地球環境與生態和諧。在施力仁的作品中,不再見強奪、殺戮的恐懼,而是一股生命覺醒的正向能量!


2017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