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奢侈的脆弱疆界


這個展覽匯集了兩個很少相提並論的事物:犀牛和威尼斯城。通過物品、圖像、文字和聲音,展覽首要強調並審視奢侈性消費對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和一座即將消失的城市造成的後果。由於人類集體性地、無約束地渴望擁有稀有、宏大而美好的事物,這兩者都處於脆弱的邊緣。


為了思考並體現這些主題,展覽匯集了4 位分別代表地球上主要地區的參展者:吉吉.邦(Gigi Bon)-西歐、施力仁(Shih Li - Jen)-東方、林恩.約翰遜(Lynn Johnson)-南半球大洋洲、羅納.布盧姆 (Ronna Bloom)-北美。每位參展者都 為威尼斯的犀牛展覽帶來了獨特卻又相互 聯繫的視角。他們的作品聯合起來回應了目前的困境,即犀牛和威尼斯城既強大又脆弱,這對矛盾體引人深思、亟待解决。


犀牛是存活至今最古老的哺乳動物,它們已經在地球上行走了5千多萬年。威尼斯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共和國,1500多年來它的美一直令人神往。很難想象沒有犀牛和威尼斯城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然而,由於人類「物化」並渴望擁有奢侈品,現在威尼斯和犀牛都淪為犧牲品,成為不斷擴大的消費者階級的消費品。犀牛角由本質上毫無價值的角蛋白構成,近年來卻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奢侈品,被精英階層一主要是亞洲-生硬地用來象徵地位和威望。為了滿足他們對犀牛角的需求,每八小時就有一頭犀牛被獵殺。同樣地,威尼斯城每年都被大規模的遊客湧入而淹沒,每天平均 6萬遊客來到這個只有54,000人的城市,極大地破壞了潟湖與城市的生態和市政系統之間脆弱的平衡。因此,威尼斯也在為生存而抗爭。

在幾個世紀後的1751年,一頭名為「克拉拉小姐」的印度犀牛出現在威尼斯城 辦的一次活動上。威尼斯藝術家彼得羅·隆吉(Pietro Longhi)通過畫作記錄了這次活動,這些畫現在就懸掛在威尼斯的雷佐尼科宮 (Ca' Rezzonico museum)和倫敦的英國國家美術館中。


多年來,威尼斯藝術家、博學家吉吉.邦仔細研究了威尼斯和犀牛這段歷史交集。走進她的工作室d'Arte 'Mirabilia',到處 都是雕塑、圖案和奇異的物品,它們像極了 16世紀的多寶閣」(wünderkammer)。不僅如此,它就像一個入口,引導人們進入這位已從藝25年、視野獨特的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和創作空間,探究藝術家本人的身份、威尼斯城的定位和犀牛的困境之間的深層聯繫。吉吉將犀牛放置於威尼斯的社會變遷的背景之中。她的藝術作品,尤其是青銅雕塑、圖案、以及大量絲質圍巾,融入了珍貴、稀有、奇幻以及多變等元素,主題都涉及自我、威尼斯和犀牛。比如,她創作的犀牛有的戴著傳統的總督官帽——這是一種獨特的統治者頭飾,通常稱為「號角」。在其他作品中,犀牛的角變成了貢多拉船 (gondola)的船角。貢多拉船本身就代表了這個城市的地理特徵,包括大運河和里亞托橋(Rialto bridge)。這種貢多拉/犀牛的隱喻可見於本次展出的絲綢鑲條《旋轉犀牛》(Carosello Rhino)。

這塊鑲條以及《天使犀牛》(Angeli Rhino)鑲條使用了一塊罕見的、現在無法獲得的中國絲綢。它彌漫著馬可波羅第次東方之行的味道,讓人聯想到施力仁的作品。

台灣藝術家施力仁的藝術作品和吉吉.邦的作品存在許多共通之處,但是風格截然不同。成年時期,他也研究了犀牛的悠久歷史,但是是基於中國古代歷史以及其他亞洲文化。他創作的雕塑和裝置,有的形體高大甚至達到工業規模,製作都很精細,審視了犀牛的力量與脆弱以及亞洲市場對犀牛角不斷上升的需求。和吉吉的作品一樣,施力仁的作品也體現了他對犀牛的認同。他的漢語名字包含了力量與脆弱,他常常將自己的名字印在雕塑作品上,同時按上大拇指手印,標誌著全人類及其對自然世界的印記。正如吉吉創作的犀牛變形成為威 尼斯的象徵,施力仁也利用了犀牛的古代象徵意義。他的現代作品中,有些犀牛作品的電鍍金屬就像中華帝國戰士的盔甲,有的則變成古代中國的飲酒器皿。不同於他的《金鋼犀牛》系列作品,《戀愛中的犀牛》由傳統中國瓷器製作而成,精美、簡約,體現了本次展覽脆弱的主題。也許最恰當地體現了吉吉.邦和施力仁共通之處的是他本次展出的作品《犀牛尊:雌與雄》。

施力仁的作品強調亞洲尊重和敬畏犀牛的古老傳統,可說是林恩.約翰遜的作品的完美序曲和補充。林恩是澳大利亞野生動物保護鬥士,澳大利亞註冊慈善組織Nature Needs More的聯合創始人,致力於開展「需求減少」運動;該運動著重說服高端消費者停止購買野生動物和野生動物產品,尤其是犀牛角。通過林恩的視頻,我們知道,與流行的觀點相反,犀牛角消費近期的顯著增長,與人們認為犀牛角具有催情藥用特性的古老信仰無關。相反,它最近這些年在越南被樹立為奢侈品品牌,主要是利用了傳說和歷史儀式,增加它對商業精英的吸引力,用它來完成商業交易。對於這種行為,林恩既感到震驚,又感到好奇,由此啟動了針對越南市場的「打破品牌」的廣告活動。林恩的視頻明確地提醒觀眾,吉吉.邦和施力仁的創作對象犀牛現在正面臨著緊迫的現實。

加拿大詩人、精神分析師羅納.布盧姆的詩歌巧妙地將上述三位參展者提出的主體編織在一起。她的詩歌張貼在展覽的牆壁上,作為反思的句點和深邃的瞬間,是給威尼斯和犀牛的禮物。作為最近加入關注威尼斯城美麗與脆弱的成員,羅納原本只打算為本次展覽寫一首詩歌。但是,經過一個夏天的緊張創作與反思,她發現自己無法將自己所有的想法寫進一首詩裡面,因此只好多寫幾首。每首詩歌濃縮的詩句就像潟湖的潮水,時漲時退,引起一連串的折射、反射和迴響,並留下它曾經存在的印記。本次展覽展出的布盧姆詩歌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關於我們共同的人性、我們的恐懼、我們的冷漠以及我們的悲憫。

當然,本次展覽還有一位沉默的參與者。我們這次展覽的所在地,威尼斯Palazzo Contarini Polignachy 的Magazzino館,既是我們本次展覽主題的主辦方,也是參展方。Magazzino展覽館精美絕倫,珠寶盒子般的大理石外觀,從15世紀開始就佇立在大運河旁,靜靜地守衛著它。本次展覽主要展示威尼斯的凄美、以及對於奢侈的脆弱邊緣我們人類肩負的共同責任,對於這樣一次展覽,沒有什麼地方比這兒更好、更合適了。

藝術家-施力仁

施力仁,1955年出生於台灣彰化。施力仁深知藝術與金錢之間的連結,他的職業生涯開始於亞洲市場,作為策展人及藝術推廣者,主要經營中國與亞洲的藝術家。

他的雕塑創作與動物世界有很深的連結,從與人類最親近的動物如:狗、馬和麻雀;到 最勇猛的野獸:豹。而從2007年開始,犀牛成了他最喜愛的創作對象―一種傳遞和平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動物。根據藝術家的見解,犀牛代表著「仁」,這是孔子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對這種物種的評價,同時這個字也與藝術家的名字相同。「仁」屬於一種表意的文字,由「人」與「二」所組成,可以被視為有兩個人,即所謂的「人類」。至於自然在這之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呢?孔子並未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於是這就成了施力仁所追尋的核心。

犀牛的大屠殺是人類背離自然的一種表現, 只有當犀牛(角)貿易停止時,這些大屠殺才能真正的結束。

施力仁早期的雕塑都偏向寫實,但近幾年中,藝術家賦予了它們越來越多的象徵意義,同時又和許多中西文化的神話傳說連結在一起。就這個層面而言,西方世界與犀牛之間的連結正是透過一種神話與動物在一起,這種動物正是傳說中的—獨角獸。

施力仁的藝術研究也涉及技術材料的層面。他運用的材料需要用到非常獨特的設備、創作場所和展覽空間,藝術家從一開始就知道他該如何有效地傳達訊息,而一切都取決於作品的尺寸上:他的青銅雕塑、鋼鐵雕塑以及其他各種材料,包含珍貴的金屬媒材在內,往往傾向於巨大化去呈現他的作品。施力仁追求的是強大的視覺衝擊,是為了表現自然界所擁有的物理力量,同時也為了建立人對自然的恐懼和尊重。

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施力仁的巨型創作被放置在幾個重要的都會區之中,其中不乏亞洲及歐洲的商貿重鎮的廣場上。2011年,金鋼犀牛座落於台灣台北的克緹國際大樓前廣場;之後中國北京、上海和山東陸續安放,對這些地方的金融業而言,藝術家的龐然大物是一種警告: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威尼斯—這個全球性的城市,這個乘載著悠久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古城,屬於地球全人類共有的,全球性的旅遊浪潮中一個熱門景點—巨大的金鋼犀牛已矗立在瑪莉雷瑞莎公園,兩年來成為2017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連跨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最重要公共景觀雕塑作品。

施力仁早期的雕塑都偏向寫實,但近幾年中,藝術家賦予了它們越來越多的象徵意義,同時又和許多中西文化的神話傳說連結在一起。就這個層面而言,西方世界與犀牛之間的連結正是透過一種神話與動物在一起,這種動物正是傳說中的—獨角獸。

施力仁的藝術研究也涉及技術材料的層面。他運用的材料需要用到非常獨特的設備、創作場所和展覽空間,藝術家從一開始就知道他該如何有效地傳達訊息,而一切都取決於作品的尺寸上:他的青銅雕塑、鋼鐵雕塑以及其他各種材料,包含珍貴的金屬媒材在內,往往傾向於巨大化去呈現他的作品。施力仁追求的是強大的視覺衝擊,是為了表現自然界所擁有的物理力量,同時也為了建立人對自然的恐懼和尊重。

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施力仁的巨型創作被放置在幾個重要的都會區之中,其中不乏亞洲及歐洲的商貿重鎮的廣場上。2011年,金鋼犀牛座落於台灣台北的克緹國際大樓前廣場;之後中國北京、上海和山東陸續安放,對這些地方的金融業而言,藝術家的龐然大物是一種警告: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威尼斯—這個全球性的城市,這個乘載著悠久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古城,屬於地球全人類共有的,全球性的旅遊浪潮中一個熱門景點—巨大的金鋼犀牛已矗立在瑪莉雷瑞莎公園,兩年來成為2017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連跨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最重要公共景觀雕塑作品。

在台灣,施力仁於2004年和2006年獲得了文化部藝術文馨獎。2017年他的作品在義大利藝術雙年展(Palazzo Bembo全球藝術事業基金會附屬活動中舉辦個展)和現代畫廊展出。2018年,他在威尼斯 B i e n n a l e A r c h i t e t t u r a ( G i a r d i n i d e l l a M a r i n a r e s s a ) 的「時間-空間-存在」雙年展以及奧地利薩爾斯堡藝術節展出。

施力仁-Mr. Rhino

犀牛自古被視為統治者的象徵,牠是古老中國傳說裡的神獸,更是非洲人眼中最神聖的動物。但牠卻受到不法獵人無情濫捕(犀角);只為私人利益而忽視國際法律與禁令,目無法紀另人唏噓。

這些珍貴犀角,可能利於發展某些技術、或被視為稀貴珍寶、甚至傳說其具獨特療效,而促使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基於以上總總,激發了藝術家施力仁內心的慈愛與憐憫並以此為創作靈感,發展出系列作品。

台灣藝術家施力仁多年來選擇以犀牛為創作母題,起初也曾嘗試許多不同創作主題和類型,直到二十年多年前如「哥白尼革命*」的驚爆發現般,施力仁尋找到創作靈感的宿主並以此為中心思想,發展出具歷史與人文考究,具藝術性且基於生物學研究為基礎的藝術表現。

二十多年來,人稱「犀牛老爹」的施力仁對於犀牛的情感就像家人。在藝術家台灣與北京工作室的庭院裡,公開陳列了一系列巨型銅製動物雕塑。於北京3000平方米的工作室中,到處可見犀牛家族系列作品;由銅、不銹鋼等媒材製成,且每一件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其中犀牛小子、犀牛老爸、犀牛老媽…每一隻犀牛都帶著不同的肢體語言, 藝術家甚至透過雕塑的五官表情,傳達每個角色不同的心境;有高興的、有面容焦慮的;其中面容憂慮者似乎正為了種族即將走向滅絕而感到憂心。

藝術家從如此雄偉的動物獲得啟迪並自詡 :
「我最大的目標就是藉由隱藏在犀牛雕塑中的意涵,激發人們拯救瀕臨絕種動物的意念。」

藝術家抱持著如19世紀博物館學家的熱情進行相關研究,包括犀牛的生物學特徵,並且搜尋出牠們在各種文明遺留下的圖像。施力仁透過多樣化材質以及一些珍奇語彙,發展出獨特的藝術語言,並從中挖掘這個生物獨特的精神意義。他的作品從傳統的形象出發,融合眾多象徵意義而演化成具科技感並結合工業化的幾何外觀和造型。

施力仁的犀牛不僅僅傳遞著動物環境保育的議題,它們更具備了世界通傳的精神元素;例如,犀角以(大拇指)指紋一圈圈鑲嵌並直指天際,意旨犀牛的命運與人類相繫在一起。仰頭向上的犀牛,指引人們抬頭仰望天空;而「天」在中華文化的中心思想裡有著極為崇高的精神意義;天與地之間適以相成,在人們仰望上蒼的同時卻身處地表 ,同是這個地球的一份子。

這些犀牛是能溝通天地的「王」?或是人們的坐騎?抑或是印度濕婆神的坐騎公牛蘭迪( Nandi )?這裡的青銅雕塑展現出抽象與象徵性型式的演化概念。犀牛身上飾以鎧甲、鉚釘,喚起舊時中國戰國時期(公元前5 世紀至3世紀)以犀牛皮革為盔甲的概念。藝術家為犀牛融入了許多世界級精神性語彙:瑪雅金字塔、鮮為人知的(中國)華南三星堆文明之人像特徵、西藏傳統儀式所用之金剛杵、龍、麒麟(在中國古籍《山海經》中記錄之傳說動物)、犀角甚至象徵基督教之教堂尖頂等,以上零零總總的符號匯集成藝術家最著名的《金鋼犀牛》,它曾走遍台北、北京、威尼斯,並將啟程至世界其他重要都市。

透過各種圖騰化的形象,藝術家藉由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去譴責那些從19世紀至今不斷威脅犀牛生存的盜獵者們。根據古文明所遺留下的圖騰和文字記載,間接佐證了犀牛曾經在這星球所有的板塊上生存的蹤跡。但如今,牠們受到人類貪婪的威脅而面臨絕跡,這種貪婪扼殺了牠們,並摧毀牠們的大自然棲息地。

曾經強大且無敵的動物,卻因為圍繞在其犀角的龐大利益下,仍然必須屈服於世界的潮流之下;譬如在亞洲的傳統醫學當中主張 犀角具有某種神奇療效。但是消費犀牛角並不止於「入藥」,牠也是18世紀以來,歐洲的科學家和分類學家所喜愛的重要展示物(標本)之一,更有那些對犀牛這種活化石所著迷的士紳和藝術家。其中我們不得不聯想起關於犀牛克拉拉的傳奇故事,而這也是本次研討會的主題之一。

關於犀牛的歷史必須追溯到遙遠的過去,牠曾在史前時期遍佈在地球各地。根據一些古生物學家的研究,人類早在9萬到7萬年前就懂得狩獵並食用犀牛肉,這些強壯的生物雖挺過了冰河期並倖存於肉食性動物的掠食,但自從人類出現的那一刻起,人類成為牠們步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施力仁沿著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梳理動物與人類世界的關係,並從中發掘了他的犀牛: 它肩負著傳遞訊息的重任,並可能具有研究意義或作為非線性人類物理學所隱喻的理性代言者。

在施力仁創造的藝術之中,將人類指紋融入犀角成為最獨特的元素。觀者或許會想知道它是否如實地描繪了藝術家自己的指紋,或者它是藝術家的一種簽名。但若能更仔細的去觀察,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指紋,而是一座米陶諾迷宮,它代表著全人類的共同基因。

在本次展覽中,犀牛老爹展示了那些最受藏家、粉絲和自己所喜愛的作品,而這些都備有其藝術價值或蘊藏環境探討議題等觀念。展品中可見部分帶有申斥過度貿易並破壞生態平衡的創作,除此,另有笑臉迎人的犀牛、夢想的伴侶、及一些小型作品,藝術家透過這些雕塑提醒我們應與自然維持友善關係。作品「犀牛尊」系列以一對青銅犀牛雕塑暗喻中國人在公元前二世紀,因犀牛雄壯威武的象徵促使王公貴族確信其堅毅威望的精神,而在某些場合或儀式需要時使用犀牛造型的盛酒器,經由這點揭發人類內心統御其他種族殘酷的一面。此外,藝術家還將展示一組形似雙胞的作品,以一公一母呈現陰與陽,這種調和的理念源自中 國的傳統智慧,象徵宇宙間萬物平衡和諧的理想狀態。

在當代,全球化使得訊息傳播變得更加容 易:藝術家所創作的犀牛從1公尺到5公尺不等,媒材涉及青銅、鐵、不鏽鋼和陶瓷等多元材料,其公開展示的場域多為亞洲及歐洲重要城市(威尼斯也包括在其中)生態公園或廣場,將犀牛作品親近人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藉由犀牛遊走街頭的意象,提醒人們在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性。施氏藝術和其創造出的犀牛世界提醒著我們,若我們持續對自然環境無止盡地索取,終將對人類未來的生存造成 嚴重威脅。

Catherine Kovesi